Top
首页 > 童学会 > 家长学院 > 正文

非遗研学游开辟文旅融合新路径

家长学院 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》 2024-04-08 10:45:18
[摘要]从运用活字印刷术印拓清明诗词,到用亲手制作的纸鸢追风拾野,再到品尝一个个馅料饱满的青团……广大青少年在清明假期纷纷加入非遗研学游,深入领略非遗技艺的精湛,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。

  今年的清明假期,不少地方发扬节气特色、整合文化资源,为广大市民游客打造了一大批精品文旅活动。其中,非遗研学游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、有趣的体验形式以及丰富的教育价值,逐渐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青睐,成为课堂之外首选的文娱活动,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成长体验。从运用活字印刷术印拓清明诗词,到用亲手制作的纸鸢追风拾野,再到品尝一个个馅料饱满的青团……广大青少年在清明假期纷纷加入非遗研学游,深入领略非遗技艺的精湛,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。

  非遗研学的独特魅力在于“亲”,这种“亲”的体验不仅是感官上的,更是心灵上的历史亲情和民族亲缘。我国清明扫墓的传统始于周代,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与文化符号,清明节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意涵。亲手触摸经过岁月沉淀的非遗技艺的过程,更是在与历史对话的过程。当非遗走到青少年手中,中华民族文化的厚重与深邃触手可及,非遗也走进了青少年的心里,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纹理温度,了解非遗的艺术价值。而正是这种“亲”的体验和熏陶,潜移默化地培育了青少年们的民族自豪和“小小传承人”的使命感。

  非遗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走向青少年,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。从长远看,非遗研学游的火热,不仅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,更为未来的文化传承奠定基础,对于延续历史文脉、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。推动非遗研学是文旅融合的应有之义,是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内容。

  推动非遗研学,关键在于激活资源。非遗作为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,其种类之丰富,犹如浩渺无垠的星空。民间文学、传统音乐、舞蹈、戏剧、曲艺、技艺、医药、民俗等共同织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壮丽图景。如何让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心中生根萌芽,得到充分的关注、发展和传承是要解答的重要课题。这就需要我们梳理非遗项目、挖掘其背后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,将民间技艺和文化碎片串联起来,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资料库。今年年初,“狍角帽”因其独特的造型和珍贵的价值在短视频平台出圈走红,吸引了不少游客到呼伦贝尔市文化馆亲身体验。拿着沉甸甸的狍角帽,走进精心布置的生活场景,仿佛置身于大兴安岭林海深处即将迁徙狩猎,切身体会到森林文化。可见,基于本土非遗项目、讲好当地故事是推动非遗研学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
  推动非遗研学,重点在于深度融合。首先是平台的融合。截至2020年底,“十三五”时期,教育部已经在全国遴选命名了622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,开发了6397门研学实践课程和7351条精品线路,不断融合已有研学平台,搭建集非遗基地、保护传承、研学培训于一体的实践教育平台。同时,完善非遗体验基地、非遗工坊、展示厅、传承体验场所和传承人工作室建设,增强互动演示和体验教学。其次是空间的融入。将非遗项目尤其是当地代表性项目有机融入旅游空间,搭建打造非遗展示与技艺传承的特色景区,提升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与底蕴。再次是人才的融合。开展双向培训,提升研学导师在非遗领域的专业素养,增强非遗传承群体的传播意识和能力。

  推动非遗研学,核心在于开发精品课程。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,围绕乡土情、家国情开展系列化、层次化的研学课程设计,确保活动的教育性和公益性。去年年底,中国工艺美术馆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启“应时循节学非遗”二十四节气系列研学活动(冬至篇)广受好评,活动通过习历史民俗、寻冬至展品、赏经典诗词、做冬至手作、制传统美食等环节,带领青少年跟随先人的脚步,了解冬至节气的自然规律,品味冬至文化内涵,做到巧妙传播民俗知识,使非遗和研学交互辉映、相得益彰。

  非遗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,也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。“非遗+研学”这一创新文旅形式当如涓涓细流,为文脉赓续注入源源活水。诚然,非遗研学游的健康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与努力。这种坚持与努力不仅体现在对非遗文化的深入挖掘上,更在于将其与教育理念相结合,推动非遗文化作为课堂延伸,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。由此,才能更好地引导青少年深入了解、积极关注并亲身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之中,使研学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,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不断焕发勃勃生机。

编辑:张芬

相关热词搜索:

上一篇:重视培养孩子的情绪感知力

表达看法

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